又到了一年瓜果采摘飘香的季节,可是句容的果农们却再也等不到他们信赖倚靠的“糜主任”了。
糜林,中共党员,1963年8月出生于江苏丹徒,生前系镇江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。他33年如一日扎根“三农”一线,把科技兴农、助民增收作为毕生奋斗目标,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,把科技成果 陆续推广到中西部地区4个省、17个县,累计培训农民16万多人次,帮助农民增收10亿多元。2020年2月18日,糜林因长期积劳成疾,医治无效逝世。6月30日,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,追授糜林江苏“ 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。
日前,记者来到糜林生前工作和指导过的句容部分农户家里,听他们讲述糜林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改变之路。
一项记录——
农民需要什么他研究什么
“我本身就是农民家的孩子,因为看多了农民的苦,才立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,帮助农民致富。”这是糜林常说的话。
上世纪80年代,镇江农业以大田作物为主,农民“一年忙到头、年年望天收”,百姓生活困难。1987年7月,糜林进入镇江农科所(现为农科院)工作,他本是林学出身,却因为农民需要,把果树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 模式的推广落地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。
他率先从日本引进无花果种苗,开展适应性研究。同时不断研习日本最新果树种植技术。在日本农文协电子 图书馆,糜林至今仍保持着一项记录——日本本土外专家访问阅读量,世界第一。
2013年赵亚夫和糜林赴日本考察交流
农民需要什么,他就研究什么。草莓、梨、桃、葡萄、甜柿、无花果、蓝莓、薄壳核桃、柑橘、大樱桃……糜林的“孩子”越来越多,技术积累越来越丰,他成了农民有求必应的“百宝箱”、“不专一”的专家和停不下来的“陀螺”。
糜林总是对部门下属万春雁她们说:“我们基层农科所,最接地气,一定要面多量广的多学、多看、多想, 国内的、国外的都要学,特别要加强对国外先进果树栽培技术的学习,学透了就要开展相关试验研究。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农业生产,而不是农民有需求了,我们才开展研究,那肯定来不及了,要提早5年甚至10年就集成储备好放在那里,农民随要随取。”
糜林车的后备箱里,总是放着“四件套”——一双雨鞋、一顶草帽、一把锯子和一把剪刀。2019年12月3日,农户束恒达邀请糜林去他的柑橘园里帮忙修剪果树。早晨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刮,糜林却和往常一样,一下车,就从后备箱里拿出了一双雨鞋、一顶草帽和锯子剪刀。束恒达看到后笑着问:“糜主任,为什么你总是放一双雨鞋在后备箱,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农业专家这么像农民!”糜林拉起裤脚转过头笑着说:“我本身就是个农民啊,有了这些,不管晴天雨天,随时都能下田了。”穿上这些装备,他踏实地在田里经常一 待就是一下午。
这些年,哪里穷,糜林就往哪里跑。贵州沿河县、新疆克州、四川绵阳、重庆万州……这些极度贫困地区,都留下了糜林的足迹。在糜林的微信里,记者看到了他和赵亚夫的聊天记录:“自从总书记来过咱们草莓大棚后,我从电视上看到他跑遍了全国所有贫困地区,我们也应该去这些地方走走。”现在,他走过的千村万户四季瓜果飘香,而糜林却永远地离开了。
一部手机——
24小时永不关机的“110”
“农民不容易,我们一定要帮农民想想办法。”这也是糜林的口头禅。糜林的手机里有上千个农户电话,平日里,不管是深夜还是清晨,农户打来的一定会接。
多年前的一天夜里,句容的天空下起了冰雹,全市农户一年的努力在睡梦中化为了乌有。戴国平就是众多农户中的一员,一大早,在与老婆两人清点着损失的时候,一通电话,打进了戴国平的手机里。“老戴,家里 情况还好吧?”“不要忙着计算损失了,损失了就损失了,咱来年再努力赚回来。”“要加紧树枝复位、抓紧施肥、复壮,时间不等人的。”一声声亲切的问候,让戴国平在寒冷的“环境”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。当天下午3点,糜林就来到了戴国平的农场,他一边观摩着现场损坏程度,一边指导着戴国平对果树进行基础保护,为来年的收季做好充足的准备。“真的没有想到,那么多亲朋好友,第一个给我打电话安慰我的竟然是糜主任,他对我们农户是真的像家人一样,那通电话我这辈子都忘不了。”
糜林指导重庆万州农民何后军葡萄
糜林常年指导姐妹桃园的王巧娣,每逢灾害天气,总是第一时间收到电话提醒,主动上门帮助。“糜主任的手机24小时开机,每次有困难,只要给他打电话,几乎是随叫随到。”15年过去,王巧娣从一名没有稳定收 入的农村妇女,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,年收入超过30万元。但15年来,糜林没有吃过她一顿饭。糜林病故当天,王巧娣前去探望,家人正掀开被子给他换衣服,只见他脚上全是老茧,足有一指厚。王巧娣哭了 ,“糜老师是为我们农民脱贫累死的!”
不仅仅是王巧娣,每到一个农户家里,糜林都会留下自己的电话,对每一位找到他的农户,他都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和指导。碰到难解决的问题,农户一个电话,他就来帮助了。特别是到发芽、打药、疏枝的技术节点,农户即便不请他,都会主动上门。
当地农民,无论认不认识糜林,只要得到他的手机号,就得到了一个有求必应、随叫随到的“果树保姆”。许许多多受惠于糜林的农民表示,糜主任是为农民帮困解难的“110”,是守护果树栽种的“保护神”,是提供实用、易操作农技的专家人才。
一种精神——
把论文写在大地上
“师傅出去搞技术指导从来不吃农民一顿饭,不喝农民一口水,不挣农民一分钱。”糜林的大弟子朱春喜,没上过一天正规的农技学校,不识多少字,但跟着糜林在地里“摸爬滚打”了30多年,学了一手果树栽培的高超技艺,种了30亩的梨,每年有30万元的收入。他说,“没有师傅,就没有自己的今天,看着师傅,就知道自己要怎么做。”前年他将草莓种植示范党支部建到了草莓田间,吸收了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草莓种植中来,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,带着他们一起向全面小康冲刺。
“做给农民看,带着农民干,帮助农民销,实现农民富。”这四句话是镇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前所长赵亚夫对科研人员的要求,糜林一直铭记于心,身体力行。目前,仅在江苏,糜林的徒弟中就涌现出全国劳模2名、省劳模3名、市级劳模36名,而他自己却没有劳模的称号,在他心里,农民富起来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。
糜林指导梨子大户窦永敏冬季修剪
2019年12月16日,糜林冒雨在果园里修剪到天黑,擦完剪刀,对助手万春雁说,“感觉身体有些吃力、很累,但工作不敢往后拖,事情安排得满满的。”这是万春雁第一次、也是最后一次听到师父说“累”。
糜林去世后,他的手机还不断涌来农民朋友的咨询,“不好意思,我父亲2月18日已经去世了”,深思熟虑后,女儿糜蓉决定把父亲的微信转给万春雁使用,让她可以循着父亲的路继续为突然“无依无靠”的农民们服务。
“你好,我是糜林的徒弟万春雁,我将继续为您服务。”当万春雁的声音通过糜林的电话传递出去时,人们 明白——糜林,还在。